
8月30日,一场以杨殷烈士生平为背景创作的《用生命捍卫信仰》情景剧,在广州白云山陈李济药厂有限公司中药文化园内上演,向职工呈现了杨殷的感人事迹。资料图片
工运精神是凝聚工人阶级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纽带。作为省港大罢工的领导者之一,杨殷以坚定信仰彰显爱国底色,以开拓创新展现实践智慧,以扎根基层践行群众路线,不仅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更为传统产业现代化转型提供了精神源泉。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凝聚着千年智慧,关乎着国计民生,承载着保卫民众健康、驱动经济发展、传承文化根脉等重要使命。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守正创新”,而产业工人正是连接“守正”与“创新”的关键纽带:他们既是炮制技艺的守正者,也是时尚中药的创新者,更是中医药文化的传薪者。然而,中医药产业正面临“技艺难传承、创新缺动能、保障待完善”三重挑战,破解困局需从百年工运精神中汲取智慧,让工运精神与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同频共振。
历史根基
杨殷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映射
作为省港大罢工的组织领导者之一,杨殷以忠诚担当、创新精神及群众路线为工运精神注入深刻内涵,这些精神基因与中医药产业“守正创新”的时代要求形成跨越百年的呼应。
(一)忠诚担当的使命意识
杨殷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为了革命事业,他多方奔走,发展工会骨干、建设工会组织、组织工人运动,为革命舍家舍财,最后献出了年轻生命,为新中国成立和工人权益保障事业作出卓越贡献。杨殷这种用生命践行誓言的忠诚奉献精神映射到中医药领域,就体现为中医药企业产业工人对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使命感以及对“悬壶济世”初心的坚守。
(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百年前,各方势力博弈,开展工会建设阻力重重。杨殷初到石井兵工厂,面对资方控制的“黄色工会”(指被资本控制的工会)及被笼络的工人,以业余文艺团体“研艺小隐”为突破口,团结青年工人发展成立“机工剧社”,再以此为载体组建“工人十人团”和工人俱乐部,培育起工人骨干,为建立红色工会奠定了基础。在陈李济药厂,他团结杂务工人、发展骨干,建立红色工会,为工人运动的组织发展增加了一支坚强的革命力量。这些精神映射到中医药产业,体现为对传统技艺和配方的守正与创新,即通过剂型革新,将古法汤剂转化为丸剂、浓缩冲剂、速溶膏剂,让需“慢煎三小时”的苦涩药汤变为“温水送服”“即冲即饮”的便携形态。
(三)扎根基层的实践路径
开展革命工作时,杨殷始终坚持扎根基层一线,践行群众路线。1923年赴广州石井兵工厂时,他与工人一起在车间劳作,为工人争权益、鸣不平;在佛山组织工人运动时,他以武术切磋为突破口联结工人骨干;在粤汉、广九、广三铁路组织工人运动时,他从“五同”(同乡、同族、同僚、同袍、同学)等关系入手,结识朋友、团结骨干,为工人运动的开展构筑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杨殷躬身一线、深扎基层的精神与中医药脚踏实地、扎根实践的本质要求一脉相承——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临床实效,其发展离不开对药材生长习性的深入了解、对炮制技艺的反复打磨、对患者需求的细致体察,而这一切都需要沉下身子深入一线、扎进基层,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服务中汲取智慧。
现实困境
中医药企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时代挑战
中医药的“守正”在于传承千年技艺,“创新”在于融合现代科技,产业工人则是连接二者的核心纽带。然而,当前的产业工人队伍却难以承载这一双重使命,其困境本质是工运精神传承的断层与权益保障的滞后。
(一)技艺传承的“代际断层”与文化认同疏离
中药的“守正”着重体现在道地药材、炮制技艺、配伍逻辑等核心遗产,但目前中医药传承面临“三失”危机。
一是文化认同“失序”,产业工人存在“不想学”心态。现代中药生产逐渐走向工业化、智能化,工人成为“机器操作工”,对中医药的“济世”初衷和“守正”匠心等要求缺乏敬畏心和认同感,对产品工艺和质量把控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甚至存在“完成任务”“事不关己”的思想,对技艺学习存在消极态度。
二是传承链条“失续”,产业工人面临“无处学”困境。中医药企业产业工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艺的积累与增长,但目前从事中医药生产的工人多数只负责单一的机器操作,传统“师带徒”模式也因缺乏制度保障和战略规划而收效甚微,产业工人想增进技艺却找不到学习平台,中医药技艺传承难以为继。
三是技能标准“失规”,产业工人陷入“无法学”的僵局。中医药传统技艺依赖“看状态”“闻味道”“听声响”等感官判断,如对陈皮质量和年份的判断,多依赖观察颜色、气味等方式,缺乏量化标准,年轻工人难以在短时间内系统掌握。
(二)现代转型的“能力瓶颈”与主体意识薄弱
医药的“创新”需在守正基础上融合现代科技,如智能化炮制设备研发、有效成分萃取技术改良等,这对产业工人提出了“传统技艺+现代技能”的复合要求。但现实中存在“三弱”瓶颈:
一是主体性意识弱。社会对中医药产业工人的认知仍停留在“体力劳动者”而非“技艺传承者”,产业工人也多认为自己“只是按流程操作,没有话语权”,缺乏创新意识和改革动力。
二是技能适配性弱。传统工人多擅长手工或简单机械操作,对数字化设备、质量检测技术掌握不足,创新空间受限。
三是创新参与度弱。在许多企业,产业工人被排除在研发决策之外,话语权缺失导致创新想法难以落地执行。
(三)权益维护的“机制缺位”与队伍稳定性欠缺
无论是守正还是创新,都需要稳定且有活力的产业工人队伍,但当前权益保障的“三缺”直接削弱了队伍根基。
一是价值认同缺支撑。在中医药产业现代化进程中,产业工人逐渐沦为“标准化生产的执行者”,老药工的经验判断被机器参数替代,年轻工人的创新建议难以进入企业决策层。
二是职业发展缺通道。工人技能等级与薪酬、晋升关系不够密切,导致“学技艺不如混日子”的心态蔓延。
三是权益维护缺机制。在中药材种植环节,药农常遭遇“收购压价、风险自担”的不公处境;在炮制环节,生产工人面临噪音、粉尘等有害物质影响,部分药厂却存在防范措施不到位、职业病检查覆盖率低等问题,导致从业者权益难以得到切实保障。
破局路径
以杨殷精神赋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体系
工运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其与时俱进的实践性,从省港大罢工的历史经验到杨殷精神的当代诠释,中医药企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践路径逐渐清晰,即以百年工运精神为引领,将杨殷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具体实践,构建“传承有保障、创新有平台、权益有支撑”的立体化体系,让百年工运精神在传统产业土壤中焕发新生。
(一)以“忠诚担当”筑牢守正根基,践行“济世”使命担当
一是深化“红色基因” 传承教育。通过加强省港大罢工历史、杨殷红色事迹与中医药文化等内容宣讲,引领中医药企业产业工人筑牢信仰之基。广州白云山陈李济药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陈李济”)于2021年在厂区内建设杨殷事迹陈列馆,以“殷红”为底色,以“用生命捍卫信仰”为主题,以“信仰共产主义”“工运领袖”“朝闻道,夕死可矣!”等八个篇章,详述杨殷烈士的生平故事以及革命事迹,辅之以“工人赤卫队队旗”“皮箱”等革命物品的展示,生动呈现杨殷烈士的爱国精神、工运精神、革命精神、廉洁作风和优良家风。2022年,陈李济在杨殷烈士入党100周年之际推出兼具杨殷红色精神和中医药文化的党建品牌“济世丹心”,以党建引领工人为企业发展、中医药传承建功立业。通过挖掘杨殷忠诚担当的事迹,组织党团员群众参观学习,开展专题教育,让工人们深刻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文化传承责任。
二是组织中医药历史文化学习。通过了解中医药的“来时路”和展望“未来时”,引领产业工人在传承千年技艺中淬炼匠心。陈李济于2004年自筹资金建设陈李济中药博物馆,通过前店后厂的布局以及中医问诊、制药场景的展陈,讲述陈李济“诚信结缘”“陈李同心,和衷济世”“救急扶危”“道地药材”“古方正药”等故事,定期开展员工培训、科普教育、非遗技艺活化体验等宣传教育活动,让制药产业工人感受中医药的初心使命和发展历程,增强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是弘扬劳模与工匠精神。通过宣传中医药领域技能标兵的精进事迹、传承大师的坚守故事,引领产业工人在炮制技艺的精益求精中涵养敬业之心。陈李济在文化体系中提炼“诚信济世”“古方正药”“火兼文武调元手,药辨君臣济世心”“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等守正、匠心理念,凝练宣传“合作济世的创业文化、首创蜡丸的兴业文化、古方正药的守业文化、百年陈皮的精业文化、红色血脉的爱国敬业文化”五个层次的传统中药文化,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产业工人职业价值体系,激发工人内在动力和创新活力。
(二)以“守正创新”精神激活内生动力,搭建能力提升平台
一是完善师带徒、传帮带机制。推动老工匠与青年工人结对,跨车间、跨工种传授炮制技艺与经验,让传统技艺在代际传承中融入创新思维。“陈李济传统中药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持续培育非遗项目传承人、设立“石洪超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开展非遗活化项目等方式,充分发挥劳模示范引领和非遗传承人作用,培育一批批技艺精湛、富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工匠。
二是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聚焦中医药特色领域,增设炮制工艺精进、智能炮制设备操作等课程,兼顾传统技艺深耕与现代技术应用,助力工人突破技能瓶颈。开展药物制剂工、中药炮制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搭建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的职业发展通道,让产业工人在技能提升中获得职业成长与晋升。
三是组织参加职业技能比赛与工匠大赛。围绕药材鉴别、工艺改良等核心内容开展比赛,以赛代训锤炼实操能力,以赛促学激发创新潜能,让产业工人在比拼中精进技艺、碰撞智慧。
(三)以“权益保障”精神夯实队伍基础,完善支撑制度设计
一是尊重产业工人话语权,提供精神认同。畅通工人参与工艺改良、生产管理等决策的渠道,在炮制规程修订、质量标准完善等关键环节充分吸纳一线智慧,让话语权真正落地生根。通过定时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组织开展“项目制”“金点子募集”“质量月建言献策”“车间案例分析讨论”“青年职工座谈会”“党业融合座谈会”“领导班子接待日”等活动,充分尊重一线工人话语权。
二是拓宽技能晋升通道,提供物质保障。建立以技术创新成果、技艺精进水平为核心的晋升体系,将炮制绝技、改良方案与职称评定、薪酬层级直接挂钩,推行“双通道”“绿色通道”等多渠道晋升体系,破除“技工天花板”认知,让实干者有奔头。
三是关心关注工人健康,筑牢职业健康防线。常态化开展中药炮制行业专项体检,配齐符合生产需求的劳保用品,强化熏蒸、粉尘、噪音等职业病预防培训,把职业健康检查、工伤维权等权益保障落到实处。陈李济坚持为工人配备耳塞、手套、口罩等劳保用品,每年开展一线工人职业病专项体检,制定职工医疗基金实施办法,落实福利保障制度,全方位筑牢职业健康底线,让工人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作者单位 | 广州白云山陈李济药厂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