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gdgy.nfgb.cn/Img/2025/10/202510279989b30e6cde445f9e4e879502eb9efd.png
制图 | 即梦AI(孙科琳) 随着媒体行业数字化转型和系统性变革的持续推进,传统媒体组织正面临着组织架构重构、业务形态迭代
http://gdgy1.nfgb.cn/content/2025-09/30/001680.html

优化改进媒体行业工会工作的三个维度

作者 文 | 于敏

制图 | 即梦AI(孙科琳)

随着媒体行业数字化转型和系统性变革的持续推进,传统媒体组织正面临着组织架构重构、业务形态迭代以及职工需求多元的三重考验。作为连接媒体组织与职工的关键桥梁,工会应如何打破“节日福利+文体活动”的传统工作定式,把工作做到职工心坎里,为主营业务赋能,是各基层工会组织创新实践的落脚点和突破点。

本文围绕工会“竭诚服务职工群众”的基本职责展开,结合媒体行业工会的具体实践案例,深入剖析当前工作的短板与不足,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改进方向,从“精准服务、赋能成长、文化凝聚”三个维度,系统梳理工会工作的创新实践路径。

行业现状

工会服务难以适应媒体行业变革需要

目前,我国各大媒体集团职工人数动辄几千人,媒体各岗位工作时间弹性大、需求差异明显,工会工作任务繁重,但下属单位的工会工作人员多为兼职,专职人员稀缺,服务能力薄弱、水平不高,成为媒体行业工会工作的“基础病”。具体体现在:

一是精准服务缺乏。服务项目对职工吸引力不强,存在“叫好不叫座”的情况;管理方式传统,利用互联网开展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多部门协同服务机制不健全,以上这些问题与互联网时代下职工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二是赋能主营业务能力待提升。媒体行业工会工作与主营业务本应相辅相成,但从现状看,二者之间相对独立,融合度不高。服务主营业务、提高协同质量是做好媒体行业工会工作的落脚点,然而媒体行业工会系统性培训机制仍需深化,需提供个性化、多形态的培训,为职工职业发展路径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

三是企业文化凝聚功能待强化。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将职工凝聚在一起,增强职工对单位的认同感,进而赋能主营业务。但目前,媒体行业工会组织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尚未形成明确的核心文化理念,职工归属感较弱;激励机制与文化凝聚的目标不匹配,难以有效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企业文化的塑造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创新路径

从三个维度破局

(一)精准服务

随着时代和行业的变化,职工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工会需针对不同岗位、不同需求的职工分类施策,避免“一刀切”,重点围绕以下方向优化服务:

1.以“小而实”举措传递组织温度

针对记者外出采访的特殊性,结合大型活动报道任务重、节奏快、突发情况多的特点,开展精准化关怀,如主动排查采访中的实际难题,配备“采访保障服务包”;夏季开展“夏送清凉”活动,为户外采访、印刷车间、发行投递员等高温作业职工发放防暑药品、清凉饮料等;冬季开展“冬送温暖”活动,为外勤记者、夜班编辑提供保暖手套、暖手宝,并在办公区加装取暖设备;定期走访困难职工家庭,送去生活物资与慰问金,将组织关怀落到实处。

2.锚定急难愁盼,解决职工实际问题

针对职工“看病贵”的后顾之忧,以精准化医疗保障服务靶向破解难题。例如,某媒体行业工会参保了广东省总工会推出的“在职职工住院医疗综合互助保障计划”,职工患病住院在享受基本医保报销基础上,医保统筹范围内的个人自付部分可叠加两次互助报销,同时,职工因意外事故、烧烫伤导致身故、残疾或遭遇意外伤害,还可按规定申领互助金。这一举措有效减轻了职工的经济负担,为千万职工筑牢“健康防护盾”,精准对接职工最关心的健康需求。

3.建立数字化帮困机制,提升响应效率

依托“互联网+”技术搭建动态帮扶平台,破解传统帮困“响应慢、覆盖窄”的问题。例如,深圳工会打造“深i工”诉求响应系统,整合线上意见箱、线下走访数据,实现困难职工认定、救助金发放全流程线上化。同时联动集团内部各部门及外部机构,形成“工会牵头+多方配合”的服务合力,让保障更及时、更到位。

4.精准对接需求,构建全场景健康服务网络

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为职工提供全场景健康服务网络。在办公区高频场景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联合三甲医院开展急救技能、中医理疗、24小时心电检测、心脏及颈动脉彩超等职场健康培训义诊活动;针对外勤记者户外作业需求,定制“两会采访服务包”(集成快充电池、便携急救包、保暖装备等),提升采访效率。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形成“关注健康、互助互爱”的职场环境,增强职工归属感与团队凝聚力。

(二)赋能成长

新时代呼唤工会工作改革创新。近年来,各地媒体集团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各自资源优势、职工需求,从平台、机制、资金、生态等多方面加强工会工作,探索打造赋能型成长生态,激活职工“战斗力”。

1.搭建实战赋能平台,推动能力转化提升

依托项目实践、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载体,为职工搭建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战能力的平台。如,在媒体行业组织职工参与重大活动报道、融媒体产品研发等项目,让职工在实战中锤炼业务技能;定期举办新闻采编、视频剪辑、新媒体运营等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建立“导师带徒”机制,邀请行业专家、业务骨干与青年职工结对,通过手把手指导帮助其快速积累实战经验。

2.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激发持续成长动力

建立与职工成长、能力提升挂钩的激励机制,将培训成果、技能等级、项目贡献等纳入绩效考核与评优评先体系,对表现突出的职工优先推荐参加省、市工会系统评优评先,并给予物质奖励、晋升等激励。为职工成长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如设立职工成长基金,支持职工参加外部专业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打造学习交流空间,如广东省总工会“求学圆梦行动”为一线职工学历提升发放补贴,减轻职工经济负担,助力职工职业发展。配备各类专业书籍、线上学习资源,为职工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通过完善的激励与保障,让职工感受到“成长有回报、发展有路径”,从而主动投入到自我提升中,持续增强自身专业能力。

3.构建跨界交流生态,拓宽成长视野格局

打破内部岗位、部门壁垒,联动内外资源拓宽职工视野。组织跨岗位、跨部门交流学习活动,帮助职工了解不同领域业务流程,培养复合型能力。联动行业内其他单位、高校、科研机构等,举办行业论坛、专题研讨会、参观考察等活动,邀请外部专家学者、优秀同行分享先进经验与前沿理念,帮助职工接触行业最新动态,拓宽职业视野与发展格局。

4.“技能+兴趣”双轨培训,兼顾职业发展与生活需求

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聚焦媒体转型需求,开展“融媒体采编”“短视频剪辑”“直播运营”等定制化课程;举办“职工技术技能大赛”,将优胜者纳入晋升储备库或转型新媒体岗位。

在兴趣培养方面,开设瑜伽、普拉提、书法、烘焙等多元化兴趣班,构建“运动解压+文化滋养”的成长场景。举办“体重管理挑战赛”,通过组队监督、健康打卡等形式,帮助员工参与者养成规律运动习惯,间接提升工作专注力。

(三)文化凝聚

1.多元化文体活动,打破部门与层级壁垒

摒弃传统“运动会+文艺汇演”的单一模式,设计兼具趣味性与互动性强的活动。2024年某媒体集团工会举办“趣味运动会”,要求跨部门组队,推动技术岗与采编岗员工协作;同期开展“脱口秀大赛”,鼓励员工以幽默方式调侃职场趣事,其中“记者赶稿那些事”“技术部的BUG日常”等作品在内部传播量超10万次,既释放工作压力,又拉近员工距离。员工春晚创新“全民参与”模式,设置“部门联合节目”“亲子表演”等环节,成为增强团队凝聚力的“年度盛会”。

2.职工书屋与职工之家融合,打造“沉浸式”文化阵地

整合“职工小家、职工之家”与“职工书屋”资源,打造集阅读、交流、实践于一体的文化阵地。书屋藏书涵盖党建、专业技能、人文社科等类别,同时接入数字阅读平台,提供有声书、在线课程等资源;职工之家划分“阅读区+活动区+休闲区”,定期举办读书会、非遗体验、亲子阅读等活动。2024年某媒体集团工会通过该阵地开展“红色经典诵读会”“职场成长书单分享”等活动使书屋从“藏书空间”转变为“人才培养基地”。

3.典型示范与价值引领,塑造职业认同

通过宣讲、表彰等形式放大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示范效应。如,媒体行业推出“了不起的劳动者”系列报道,讲述深耕一线30年的调查记者等典型案例,同期开展“创新工作室成果展”,展示创新工作室研发的“智能采编系统”“短视频爆款”等成果,推动技术经验行业推广。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让抽象的“职业精神”转化为可学习的具体行动。

作者单位 | 深圳报业集团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