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gdgy.nfgb.cn/Img/2025/8/202508286ecd84f4382c4a23ae794575fe0cd517.jpg
黄剑 全国劳动模范启东中远海运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海工与新能源研发中心电气室主任,高级工程师、首席技师 资料图片 大
http://gdgy1.nfgb.cn/content/2025-07/30/001646.html

船东竖起大拇指说“China Miracle”

黄剑

全国劳动模范

启东中远海运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海工与新能源研发中心电气室主任,高级工程师、首席技师

资料图片

大家好!我是黄剑,来自中远海运重工所属启东中远海运海工。作为集团旗下“深海装备建造国家队”的一员,我们团队始终在“锻造大国重器”的战场上冲锋。而我,从一名技校生起步的普通电工,也在这片蓝色疆土上,完成了从“电气小白”到“全国劳模”的成长跃迁。今天,我想以“学生”和“学长”的双重身份,和大家聊聊在中远海运这所“大学校”里的三堂成长必修课。

从来没有“低端岗位”

只有“低端思维”

1995年,19岁的我攥着技校毕业证走进车间时,从未想过拧螺丝、接电缆这些“简单劳动”,会成为叩开“大国工匠”之门的金砖。那时船舶高端制造的话语权仍掌握在外国人手中。我给自己立下规矩:每一根电缆必须横平竖直如标尺,每一个接口必须牢固可靠如焊点。当别人用“差不多就行”打发工作时,我对着图纸反复推敲0.1毫米的误差空间,在数千次接线中总结出“手感记忆法”—— 这份“笨功夫”,让我在后来的高端项目中,拥有了“蒙眼接线都不会错”的底气。

2008年,企业吹响“向海洋工程进军”的号角,30岁的我做了个“逆龄选择”:背着书包重返江苏科大。深夜的教室,我用CAD软件画废了100多张电路设计图;凌晨的走廊,我对着手机录音纠正工程英语发音——因为我清楚,当企业要与世界顶尖船东对话时,技术人员必须先突破“语言关”和 “技术墙”。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希望一号”项目启动,我带着能直接解读英文规格书的能力和上万小时积累的实操经验,成为电气系统的“操盘手”。通过优化电缆路径,节省10余万米电缆,当时自主研发高压大功率发电机负载试验智能装置,至今仍在使用。

从修船车间到海工舞台,我终于明白:从来没有“低端岗位”,只有“低端思维”。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不简单;把重复的事做出创新,就是大本事。

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专属

而是每个劳动者的权利

真正的成长,永远发生在“舒适区”之外。2021年,丹麦Cadeler公司的5艘风电安装船订单,给我们出了一道“世界级难题”:在4.8万吨的海上巨无霸上挑战全球首个海工装备油电混动系统——没有先例和标准,甚至连电池供应商都直摇头:“这么大的储能系统,你们敢用吗?”

但中远海运人向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我们连续90天吃住在甲板上。为了攻克“能量管理系统”的技术瓶颈,团队成员轮流抱着笔记本电脑睡在控制柜旁;为了验证锂电池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我们在台风天里记录数据。当5380千瓦时的三元锂电池组在“峰繁”号上成功并网的那一刻,船东竖起大拇指说出“China Miracle”(中国奇迹),我们知道:中国海工,已经从“跟跑者”变成了“规则制定者”。

从“希望系列”到“风电船矩阵”,我们用30多项专利创新,在海工装备的“无人区”开垦出一条条“中国航道”。这让我深刻体会: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专属,而是每个劳动者的权利。只要敢想敢试、善作善成,扳手也能写就创新传奇。

把车间里的“实战教案”

搬进课堂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我刚入职时,师傅对我说:“手艺学到家不算本事,传下去才算本事。”这些年,我带领团队成立了黄剑劳模创新工作室,以“项目实战”为课堂,以“师徒结对”为纽带,啃下20多个“硬骨头”;培养出500多名电工技师、10余名国家技能大赛获奖者。还记得2023年带徒弟调试智能船舶系统时,小伙子连续三天泡在机舱,最终成功优化12处控制逻辑——那一刻,我比自己拿奖还高兴。

今年五一前夕,我有幸走进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我备受鼓舞,更加意识到:劳模的价值,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传帮带”的责任。如今,我把车间里的“实战教案”搬进课堂,让学生们还没毕业就掌握电缆敷设“三步法”、系统调试“五查诀”;我坚持每周开展“技术沙龙”,鼓励年轻人“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因为我知道,当千万颗匠心汇聚,中远海运的星河才能永远璀璨。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