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颖慧
全国劳动模范
中交四航院城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
水运建设劳模工匠服务队队长
创新说到底,就是实践以后的再学习,再转化。
为学而助,创新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助力。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各位工会领导、同事:
大家好!很荣幸受邀给各位分享最近劳模工作室的一些动态,包括和新锐科创企业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与其说“助”,更应该说“助学相长”,为我们的创新增添很丰富的活力和元素,增强创新和其他队伍的韧性。
我们团队负责港珠澳大桥的两个外海人工岛及岛上建筑,我们工作室后续都是在外海领域探讨。后续在工会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成立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一直鼓励我们往创新的方向发展。
我们院早前在老院长的带领下,尝鲜地把港珠澳大桥预制厂的未来进行了“科幻大片”的谋划。
这是70多个国家主流媒体转载过的通讯稿和照片,很多国家新方案都是在我们这个启发下又有挺多延伸。
后来集团的特大型课题在研究国家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经济、地理、科技等角度又做了落地式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我们劳模工作室承接了其中两个子课题任务,往落地更往前一步。后面设计院更是有很多机会承接外海建筑的实体实践项目。
创新的谋划是需求导向的前瞻性行为。创新是技术转化为更高质量的生产力,说到底,就是实践以后的再学习,再转化。
后面因为在学习的过程要调研,有机会对接了相关新锐创新企业,我们开始了在学习的过程中互动帮助。
深圳海斯比是一家做快艇见长的新锐科创公司,在新三板上市。由于与省科技厅的合作,有一个落地版的漂浮建筑。很用心的研发,这个就是它落水以后的产品。
后续在请教的过程中,发现他们遇到了这个科研产品怎么转为实际运用的困局。正好我们部门是设计院规划院,有丰富的区域开发和商业策划的经验,工作室里的成员也是配备了这方面的同事。
我们为了后续更好地互动请教,主动帮助他们做产品目标区位分析和产品商业策划。乃至后续两个方向的空间修改建议,都经过了半年的帮助,在深圳区长会上进行了详尽的汇报。
在持续的了解过程中,发现了这个行业在行政管理、建设标准都有真空的地带。我们也萌生了一个共同推进的愿景,联合共同编制《海上浮动渔旅平台设计指南》,让传统的船领域和民用建筑领域总结一个跨界并且高度贴合实践的指南。虽然船领域也有类似的标准,但是我们认为,还是有挺多我们民用建筑乃至一直研究海上建筑的经验能融合进去。
为学而助,创新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助力。
目前我经常开玩笑和人家说我们在“养鱼”。在海洋强国的大背景下,广东又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按政府“再造一个新广东”的倡议下,海洋经济持续升温。
大规模的海洋牧场像雨后春笋般发展,我们在原来的技术储备下,也在积极探讨新质生产力的增长点,也成立了现代渔港经济区规划设计与综合开发研究课题。养殖平台是很重要的一个海洋牧场支点,同时也高度贴合市场需求,并且能综合应用我们早前各个课题的储备技术知识,并且能螺旋反哺给原来已经在脑海里思考的体系,触发原来成果的迭代升级。我们原来研究的无论是海上建筑或者海上城市,都希望能成为一个标准模块,更能嫁接在我们集团现在刚准备在阳江大力发力的深远海海洋牧场上。
韧性创新是螺旋反哺,持续触类旁通的多维综合。“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浮岛怎么造?劳模来献计
浮岛示意图。资料图片
深圳市海斯比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欲打造一座绿色功能型移动浮岛,却受困于对制造基地的规划、建设、智慧运营等没有相关经验,听闻工会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活动,该公司向工会发出意向“订单”。
通过劳模数据库信息匹配,工会将这个“订单”派到全国劳模、中交四航院城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冯颖慧手上。早在2021年,冯颖慧及团队便开启了对海上漂浮建筑的探索。如今,其团队总结外海集成工程经验,拓展漂浮建筑系列科研项目,已为国家同类型外海工程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及思想启迪。
接到“订单”后,冯颖慧马不停蹄地组建了劳模工匠技术服务队,两年间,前后五六次到预制件生产工厂、项目所在地,就企业“痛点”“难点”问题,从产品特征、场地条件分析、产品可承载功能三方面着手,为企业量身定制方案,不计成本,数易其稿。
来源 | 《南方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