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素凯
大国工匠、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换料专家
领域 / 成果
核电站换料维修一体化
扎根核电,精益求精打造大国重器
1992年,我从技校毕业后,入职大亚湾核电站,开启了我的核电职业生涯。那时,我国的核电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工作环境艰苦,但团队的奋斗热情高涨。我从起重专业入手,逐步熟练掌握了叉车、行车、起重司索等技能,并在短短三年内取得了多项专业资格证书。为了练习行车操作,我反复打磨“稳钩”动作,整整三个月才基本掌握。学徒期间,我操作过汽机厂房吊车抽发电机转子、汽轮机转子,也开过反应堆厂房环吊吊反应堆构件,熟悉了大亚湾电站所有厂房的吊车操作。正是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在核电站工作,必须注重细节、保守决策,确保每一个环节万无一失。经过三十余年的积累,我所在的团队已具备为5个核电站提供换料维修一体化技术服务的能力,累计完成了230多次大修堆芯核燃料装卸任务,创造了连续12万步操作“零”失误的纪录。
创新发展,驱动自主国产化新征程
目前,我国在运核电机组超过55台,在建机组规模全球第一,广东更是全国核电发展的排头兵。作为核电领域的“大国工匠”,我深知我们肩负着推动技术进步、守护核安全的重任。我们不仅要迎头赶上,更要不断创新突破。
2007年前后,核电国产化进入快车道,我们团队也迎来了新的挑战。2012年,我们启动了“燃料组件骨架整体修复技术”研发项目。当时,这项技术在国内是空白,国外技术也被封锁。面对困难,我们迎难而上,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国内首套“压水堆核电站燃料组件水下智能装配系统”在核电站成功完成整机试验并首次应用,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这项技术不仅打破了欧美国家的垄断,还使总成本费用仅为国外设备报价的1/3,并获得了中国专利优秀奖。
传承匠心,强化“大国工匠”的使命担当
2017年,在工会的指导下,我牵头成立了“核燃料创新工作室”,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0岁以下。工作室积极助力上下游企业发展,牵头制定了《核电厂核燃料操作从业人员资格要求》及《辐照燃料组件水下修复》行业标准,成为国内核电行业核燃料操作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技能中心核燃料换料水池每年培训集团外换料人员100多名,包括中核、国核和华能等多家核电企业,通过换料培训,向核电企业输出了中广核的安全理念、行业标准和综合技能。工作室完成的多项核燃料组件自主检测及修复等项目,不仅提升了中广核的核燃料特殊维修能力,还为我国核电技术“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持。